中西医结合学院

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西医结合学院袁富文和曙光医院徐东亮联合团队发表综述全面解析程序性细胞死亡在癌症发展与治疗中的机制

发布者:中西医发布时间:2025-10-20浏览次数:10

近日,中西医结合学院袁富文研究员和曙光医院泌尿中心主任徐东亮教授联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MedComm发表题为“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ncer”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研究发展历程、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各类癌症中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靶向细胞死亡在肿瘤精准治疗中的潜力和临床转化价值。

 

癌症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的重大疾病,尽管在早期筛查、手术和新型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肿瘤复发、转移和耐药问题依然严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PCD作为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生物学过程,其异常调控已被确认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深入理解各类PCD机制与肿瘤治疗之间的关系,是推动精准医学与创新疗法的重要方向。

 

该综述系统梳理了常见PCD类型的发展历程及其在肿瘤中的分子机制,包括:凋亡(apoptosis)、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自噬(autophagy)、焦亡(pyroptosis)、铁死亡(ferroptosis)、铜死亡(cuproptosis)以及新近发现的其他细胞死亡形式。文章不仅详细总结了它们在癌症进展、转移和治疗耐受中的双重作用,还重点阐述了不同PCD类型之间的交叉与分子互作网络。

论文特别聚焦于发病率全球第一的男性恶性肿瘤前列腺癌,与袁富文研究员和徐东亮教授联合团队长期深耕的研究领域相契合。文章系统阐述不同PCD类型在PCa发生、发展及新型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尤其强调了铁死亡在PCa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未来开发多靶点联合疗法和推进精准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校2023级博士研究生卫宇昂为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William Hankey博士为共同作者,徐东亮教授和袁富文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