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顺利结营
年 20257月5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如期举行。本次夏令营由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联合主办,旨在促进全国优秀大学生对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了解,增进全国不同高校间人才交流。上午9点夏令营在中医药标准化大楼正式拉开帷幕。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孟煜致开幕词,孟书记提到此次夏令营不仅是一次促进思想碰撞的学术盛会,更提供给学员与国医大师和权威临床科研专家的交流平台,在参观与亲身实践中,学员们能进一步了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沿动态。
入营第一课,学员们聆听国医大师严世芸教授讲座《“和”的追求: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阐释其作为万物生成法则与社会关系准则的深刻内涵,强调中医经典学习的重要性,严教授鼓励青年学子们要立足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立志投身中医药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坚定学术志向。
炎炎夏日,同学们热情不减,下午聆听了我校原副校长、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原院长、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童瑶的题为“现代高科技时代中医学的价值及香港大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讲座。 童教授为学员们介绍了香港大学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本科生早期科研知识获得项目(EUREKA)以及推进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实践探索。
随后同学们来到科技创新楼参加“与优秀导师面对面”活动,在此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西医结合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强大师资力量与教学特色。
导师面对面环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斌、研究生院副院长梁倩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曾艺鹏致辞,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郑月娟教授担任主持。几位领导对远道而来的莘莘学子表示热烈欢迎和殷切期盼。
周书记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其是连接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的桥梁,对于推动医学创新、解决复杂疾病难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梁院长鼓励同学们珍惜此次夏令营的机会,积极与导师交流互动,拓宽学术视野,为未来投身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曾院长提出此次夏令营活动会帮助同学们了解医院的学科特色、导师团队和科研方向,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紧接着中西医结合学院副院长郑月娟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学院秉承“中西合璧,汇聚创新”的院训,加强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育人成效,积极建设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高水平教育教学和拔尖人才培养高地。
在随后的导师介绍环节,肿瘤研究中心袁富文研究员阐述其前列腺癌转移和耐药机制研究中关键的抗肿瘤新靶标发现。中医药疫病研究中心郑月娟教授为感染免疫课题组的多位导师进行了介绍,亲切提醒学员们做人做事要认真负责,踏实肯干,有团队精神。中医药疫病研究中心杨晓东研究员详细阐述了其在炎症信号通路调控与中药保护机制研究的体系。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胡亮研究员展示了心脑血管研究中心的导师团队。生理教研室王德恒研究员风趣地为同学们讲述自身求学工作经历,启发学生们对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兴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雷鸣主任借《论语·为政》中“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劝诫大家要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李晓华主任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及中医药在治疗肥胖中的优势与营员们深度探讨。赵滨主任针对七院普外科在颈动脉在体瘤疑难疾病特色诊疗模式及先导技术进行交流。肿瘤介入科陈挺松副主任向大家展示了七院肿瘤多学科融合综合诊疗团队的强大优势。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未来职业发展等问题向导师们进行请教。导师们耐心细致地解答,现场气氛活跃融洽,学术交流的火花不断碰撞。
7月6日,营员们先后参观了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医产融合创新平台7 lab、第七人民医院云展厅、云诊室和院史馆,中西医结合学院位于2号楼2楼的实验室以及学院研究中心实验平台等。一路上学员们穿梭于人工智能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感受理论与实践的“握手”。
在下午的“个人展示”环节,同学们陆续向在场导师介绍自己的学业成绩、自身英语能力与特长优势,分享自己的研究兴趣及未来规划。
这段与导师零距离接触的经历,是本次夏令营最核心的宝藏。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传承。不仅让同学们对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师资力量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更为他们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