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

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小学期实践 |【大华见习记】探药房识百草,跟名师悟医道

发布者:中西医发布时间:2025-06-02浏览次数:12

中药房见习

五月伊始,202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同学们在大华医院中药房开启了一段充实且意义非凡的专业见习之旅。这段宝贵经历,不仅是对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深度实践,更是一场丰富多元的中医药探索之旅。

Part 01 理论筑基:夯实中药学专业知识

见习初期,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应付处方,跟着老师称药、分药,在这过程中学习辨识各类中药饮片,通过观察饮片的形状、色泽、质地等特征,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药材鉴别能力,还通过绘制饮片图,加深对药材形态的记忆,为日后精准调剂药材筑牢理论根基。

Part 02 文化浸润:感受中医药艺术魅力

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中,中医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制作艾草锤时,特别加入薄荷、女贞子、黄荆子、决明子等药材,不同药材的功效与芬芳相互融合,赋予艾草锤更多实用价值。我们还煮了酸梅汤、养胃茶,制作了驱蚊香囊,在感受传统饮品制作乐趣的同时,体会到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

 

Part 03 知识拓展:拓展中医药应用知识

叶老师关于药食同源品的专题授课,围绕醋、花椒、肉桂、葱等日常食材,深入剖析其药用属性与养生功效;姜老师关于中药煎煮的讲课,不仅让我们对如何煎煮中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了解到了服用中药时容易被忽略的注意事项。此外,聆听药剂科张主任的讲座,了解大华医院院史、药剂科组成与职责,并参观西药房,熟悉药房工作流程和特殊药品保管原则,进一步完善了我们对医院药学工作的认知体系。

Part 04 惠民实践:践行中医药服务理念

见习期间,我们积极参与了义诊活动,向患者分发酸甘开胃茶、健脾生津茶、清暑化湿茶等中药茶饮,以及以藿香、薄荷、石菖蒲为主要成分的驱蚊香囊,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服务中,用中医药为大众健康送去关怀,践行中医药服务大众的理念。

中医内科见习

初入门诊,浓郁的中药香扑鼻而来,古朴的氛围让人瞬间安静下来。门诊部是病人最多、病情最复杂多样的地方,从老师坐门诊看病人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如何望闻问切,也学习到了老师的开方思路,更是体会到了老师对患者的关切和关爱。

在跟师过程中,我们认真地观察了老师的诊疗过程。老师详细地询问了患者的主诉、患者不适感的持续时间、过药史、就诊史等等,同时仔细地望了患者的神色形态以及患者的舌象,在充分了解了患者的情况后,结合患者的脉象,给出最准确的判断。

在跟诊时,我们记录了许多案例。其中有一例血糖高、肾脏有轻微损伤的病人,主诉乏力,血压低,上限不到100mmHg,容易心慌,心律不齐,晚上起夜一次,睡眠差,小便少,连续三天无大便,嘴巴干。舌象干,有津液损伤之象。切脉脉象跳动不稳,有早搏现象。老师使用了百合、地黄、天花粉、党参、 知母、生石膏、天冬、石斛、熟地黄、北沙参、制黄精、山药、墨旱莲、制女贞子、黄连、甘草、麦冬、制五味子、人参,意在补肾、增加津液化生,同时调睡眠。


见习感悟 

邱振宇:

这次见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魅力和价值。每一个病例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每一张方剂都是中医智慧的结晶。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不断探索中医的奥秘,为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见习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涉川

在大华医院中药房的实践时光充实且珍贵,让我收获颇丰。中药房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我学习了药材的辨认、抓药包药、中药茶饮的熬煮以及中药手工的制作,各位老师从各个环节给予我悉心指导。同时,我还跟着各位老师参与了义诊活动。这次实践让我真正走进了中医药的世界,从一开始的懵懂到如今满心热爱,我不仅学到了实用技能,更被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也明白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任重道远,往后我定会带着这份热忱继续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