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

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小学期实践 | 中医er的“副本”日记

发布者:中西医发布时间:2025-06-02浏览次数:10

“第一次”名场面合集

查房初挑战

  第一次查房,跟在老师身后,眼神中透着好奇与思索。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认真比对脑海中知识。可面对那似薄又似正常的白苔,不禁犯嘀咕:这程度算薄白吗?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中药房迷惑

        

  推开弥漫药香的柜门,三百味药材像排列的密码矩阵。盯着展柜里的薄荷与紫苏梗反复确认标签,同一株植物不同部位竟能炮制出十八般模样,仿佛打开新世界大门。


科室成长记

探秘脑病科

  吴老师接诊了一位长期眩晕患者,问诊时发现其伴有急躁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经综合辨证,一剂镇肝熄风汤精准出击,平肝潜阳、滋阴息风。服药三剂后,患者眩晕症状明显缓解,直呼“头脑终于清爽了”!




传统医学科

  跟着老师学习用传统血压计测量血压,从听诊器捕捉脉搏声到精准读数;掌握艾灸操作,在把控艾条距离中体会“温通经络”;还实践了耳穴压豆,看着患者皱眉而来、舒展而归,真正理解了传统医学的温度与力量。

 

药厂见闻

实地探查

蒸汽与药香:

  踏入车间,制药机整齐排列,蒸腾的雾气中弥漫着浓郁药香。工作人员在操作台间有序操作、添加药材,容器内的药材随着加热翻滚。操作间墙面张贴着中药炮制操作规范和安排表,清晰标注着不同药材的炮制方法。


古法与现代的交织:

  师傅手持长柄木勺,根据经验向机器中添加蜂蜜与药材;附近是简单的晾晒场地,操作间的蒸药机持续运转,电子屏实时显示温度曲线,标签机快速打印包含患者姓名、医院名称的药包信息。工作人员定期对比每个批次的药材炮制质量情况,努力推动工艺优化。


细节里的匠心:

  师傅轻翻药材,仔细查看:“颜色和气味都很标准.....”原来熬药不止是“加水煮沸”,更需时间与经验的沉淀。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药厂工作人员对中药的敬畏和匠心。


同学感悟

  在煎药机的数字跳动与老药工的经验判断里,我看到了中医传承的双向奔赴——传统经验为科技应用提供方向,现代设备让药效把控更加精准。每一袋标准化生产的中药材背后,都是‘以疗效为核心’的共同坚守。”

 

见习彩蛋

医学人文点亮时刻

  在日常查房中,温情时刻如春日暖阳般悄然绽放。一位因慢阻肺反复住院的老伯,总因病情反复情绪低落,查房时医生半蹲在病床前,耐心倾听他的担忧,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还分享康复锻炼的小技巧,老伯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


  一位年轻患者因咳嗽久未痊愈焦虑失眠,护士查房时特意带来安神助眠的中药香囊,临走时还不忘掖好被角。

  每当查房结束,患者们一句“辛苦你们”,医护人员一句“好好休息,别担心”,简单的对话,传递着双向奔赴的温暖。这些细碎却珍贵的瞬间,交织成呼吸科病房里最动人的医患情谊,彰显着医疗不仅有专业严谨,更有脉脉温情。


同窗情谊升温现场

  在中药房学习认药的日子里,大家总是充满热情。为了区分那些外形相似的药材,同学们一起想了好多有趣的记忆方法。休息时,大家会分享彼此在见习中的趣事,互相鼓励。这些共同学习、互相扶持的瞬间,成了见习生活中最珍贵的回忆,让我们的情谊在中药的香气中愈发深厚。


30天“副本”通关,

我们不再是抱着课本瑟瑟发抖的“萌新”,

而是手握脉枕、眼里有光的“中医预备役”!

病房的朝阳记得我们查房的脚步,

中药的辛香浸透青春的笔记本,

患者的微笑成了最暖的“执业资格证”,

未来的医学长路上,

愿我们永远记得——

这个夏天,白大褂下跳动的初心,

和那些教会我们“医者温度”的

每一次把脉、每一味药材、每一句“谢谢小医生”。

下个副本,继续“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