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

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科研平台

发布者:中西医发布时间:2021-08-25浏览次数:451

1. 细胞分选平台

细胞分选平台可以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处于快速直线流动状态的单列细胞或生物颗粒进行逐个、多参数、快速的定性、定量分析和分选。我们主要应用流式分析与分选技术完成肿瘤微环境的研究以及临床血液、肿瘤组织的检测分析。

细胞分选平台以FACSCanto II流式细胞仪为主要设备,同时配备专用细胞分析软件FlowJo。流式细胞仪能同时激发6色荧光及以上,检测灵敏度极高,检测速度快,系统交叉污染率小于0.1%,信号处理系统数据存储量超过1020次方,确保检测数据储存的完整和准确,具备完善的质控系统以及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完成各种细胞、实体组织、骨髓、外周血、微生物、血清、血浆、培养上清等种类的检测与分析,完成对复杂样本中细胞的鉴定、分类、定量和分离,分选后的细胞能直接用于培养、移植、核酸提取、单细胞PCR扩增等,可进一步进行细胞基因、蛋白、功能水平的研究和不同细胞之间的差异化研究。能够满足实验室对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凋亡测定、蛋白质总量测定、生物活性测定、荧光标记抗体检测、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检测、细胞因子检测等研究的需求。

 

2. 微生物及代谢实验平台

微生物及代谢实验平台面向微生物代谢科学前沿,探索微生物与肿瘤疾病的内在关联,揭示微生物代谢活动的生理功能、调节网络和互作方式在肿瘤疾病中的影响,特别是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发生之间的机制,为肿瘤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微生物及代谢实验平台配备厌氧工作站、恒温摇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基因分析系统、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仪器设备。平台将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紧密结合,可开展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代谢产物的发现和鉴定、代谢基因的克隆、生化和调控机理的解析以及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评价等实验研究,能够满足对厌氧、微需氧菌的培养及操作以及代谢分析的需求,为微生物发酵、层析分离、色质谱分析鉴定、功能筛选、结构解析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集成。

 

3. 肿瘤分子生物研究平台

肿瘤分子生物研究平台以重要肿瘤相关基因研究为切入点,揭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细胞信号通路,进而提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探索肿瘤防治的新途径。我们主要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模式小鼠和临床标本等技术手段进行肿瘤基础和临床转化方面的研究。

肿瘤分子生物研究平台配备有实时荧光定量PCR系统、基因扩增仪、美国BIO-RAD蛋白质垂直电泳分析系统、ChemiScope 3000mini系列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凝胶成像系统、全自动超声破碎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数字扫描显微成像系统、Scientz-N系列冷冻干燥机等先进仪器设备,可进行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转录组的系统分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绝对定量、相对定量、外泌体以及LncRNA/miRNA等提取及下游研究,能够满足信号转导通路、药物作用机制和肿瘤疾病诊断治疗分子标记物等方面的研究需求。

 

4. 神经科学研究平台

    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Multiple Channel in vivo Recording Technique)在清醒且自由活动的动物脑内记录数百乃至上千个神经细胞的放电活动。该技术能够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多部位、多神经元同步信号记录,并配合行为检测研究的能力,可用于中枢神经群放电、脑电与诱发电位,以及感觉、悦动、学习记忆等多种中枢功能机制研究。

    光遗传学(Optogenetics化学遗传学(Chemogenetics):将光学/化学技术与遗传学手段结合,来实现控制神经细胞行为的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电刺激和药物手段激活/抑制细胞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低的缺点。

双光子免疫荧光显微镜:通过使用近红外激发光,每次激发两个光子的红外光被吸收的原理,使用红外低能量激光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中的散射和毒性。这种新型显微成像技术实现可见光范围的多维图像采集(包括灵活的光谱成像)又能获取厚样品的深层信息,同时利用红外脉冲激光器的特性实现低光毒性、活体样品成像;可用于活体动物,以及在体和离体器官和组织的观察和成像,可以极大地提高了传统单光子显微镜不能解决的很多深层次药物药理和疾病病理的机制问题。

 

5. 天然药物靶标鉴定及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平台

    天然药物靶标鉴定及相互作用机制分析平台配备Biacore T200分子互作分析仪、Pherastar高通量分析系统、等温滴定量热仪(PEAQ-ITC Automated)、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FDSS等关键设备和仪器。通过联合应用表面等离子互作分析(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超低吸附芯片表面修饰及蛋白质组质谱分析等技术,针对重要天然药物系统化鉴定其主要候选靶标分子。进一步应用SPR技术(Biacore T200)和ITC分析在分子层面验证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活性,并基于FRETBRETNanoBitco-IP等分析技术在细胞层面验证药物与靶标互作的特异性。结合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人工智能方法对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位点以及药物靶标与下游信号分子互作的结构机制进行预测,并进一步联合靶标蛋白的突变进行SPRBRET分析等验证工作,综合阐释天然药物与靶标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6. 心脑血管疾病药效学评价平台

    综合运用生命科学新的理论和技术,系统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药物筛选方法,药效学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建立系统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药创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动脉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从细胞、组织和整体动物模型上对各种新药分别进行针对各种作用机制的临床前筛选和药效学评价。采用评价新靶点药物的多项先进实验技术,通过开展系统、严谨的药效评价,将为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作为上海市抗血小板药物研发的对外服务平台的专业技术服务系统,力争成为国家新药研究关键技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血小板与肿瘤转移研究平台

    利用肿瘤生物学技术,血小板功能实验技术,探讨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结合血小板后,在血小板的帮助下增加肿瘤细胞向其他组织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和瘤栓形成机制和靶点。同时开展筛选和发现具有抑制血小板降低肿瘤发生发展的传统中药复方和单体。

 

8. 血栓性疾病精准医学研究平台

    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与附属医院心内科,内分泌科,感染科,肾内科,重症科等多个科室展开积极合作,获取、储存、管理、分析本医院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样本,临床样本储存和管理遵循国际标准与国内规范,建立共享机制,为转化医学及跨学科协作研究提供坚实保障。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细菌感染以及糖尿病(DM)、肿瘤等不同疾病中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栓形成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基础,通过临床大数据进行精准医学分析,评价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预后标志物。开展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监测与分析我国人民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为国民心血管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精准医学支持。

 

9. 中西医结合干细胞研究平台

    中西医结合干细胞研究平台是在“肾藏精”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小鼠等相结合,揭示内源性干细胞在中医药防治心脑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明确中医药促进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脑损伤的作用。以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为目标,重要围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类器官开展体外药物筛选、毒性评估和替代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