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

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心血管和血小板相关疾病

发布者:中西医发布时间:2021-08-25浏览次数:310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呈明显上升态势,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发病年龄呈显著低龄化趋势。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基数大,死亡率高,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0)。而在全球范围内,2012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且今后10年心脑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脑血管疾病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为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及社会负担,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刻不容缓。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心血管疾病研究平台围绕当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问题,联合基础科研学者和临床医疗骨干,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系统开展传统中药复方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筛选具有新靶点的中药单体和化合物;另一方面依托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通过临床大数据进行精准医学分析,评价中药药物的治疗预后,同时寻找心血管疾病治疗和预后标志物。结合我国人民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特点,从而指导我国心血管疾病疾病的精准医学治疗。设立以下研究平台和研究方向:

1.  心脑血管疾病药效学评价平台

综合运用生命科学新的理论和技术,系统地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药物筛选方法,药效学评价模型和评价标准,建立系统规范的、与国际接轨的新药创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心衰,心肌纤维化,动脉血栓性疾病,静脉血栓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症,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从细胞、组织和整体动物模型上对各种中药复方及其中药单体分别进行针对各种作用机制的临床前筛选和药效学评价。采用评价新靶点药物的多项先进实验技术,通过开展系统、严谨的药效评价,将为中医药药物在临床试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作为上海市抗血小板药物研发的对外服务平台的专业技术服务系统,力争成为国家新药研究关键技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西医结合干细胞研究平台

中西医结合干细胞研究平台是在“肾藏精”等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小鼠等相结合,揭示内源性干细胞在中医药防治心脑损伤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明确中医药促进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脑损伤的作用。以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为目标,重要围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类器官开展体外药物筛选、毒性评估和替代治疗的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

3.     血小板与肿瘤转移研究平台

利用肿瘤生物学技术,血小板功能实验技术,探讨血小板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的关系。研究循环肿瘤细胞结合血小板后,在血小板的帮助下增加肿瘤细胞向其他组织转移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和瘤栓形成机制和靶点。同时开展筛选和发现具有抑制血小板降低肿瘤发生发展的传统中药复方和单体。

4.    血栓性疾病精准医学实验室

利用蛋白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与附属医院心内科,内分泌科,感染科,肾内科,重症科等多个科室展开积极合作,获取、储存、管理、分析本医院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样本,临床样本储存和管理遵循国际标准与国内规范,建立共享机制,为转化医学及跨学科协作研究提供坚实保障。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细菌感染以及糖尿病(DM)、肿瘤等不同疾病中血小板功能异常和血栓形成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基础,通过临床大数据进行精准医学分析,评价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预后标志物。开展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监测与分析我国人民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为国民心血管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精准医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