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

Schoo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

发布者:中西医发布时间:2021-08-25浏览次数:685


 

    根据2019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与历史数据相比,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持续上升,近10年多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中西医防治肿瘤研究平台,围绕肿瘤发生与转移的关键环节,构建炎癌转变、腺瘤-腺癌序贯发生的肠癌发生模型,构建原位转移、肝转移、肺转移等肠癌转移模型,聚焦于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及转移的机制研究;并开展以中医证候为基础的系统诊疗评价,指导规范开展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临床试验以及中医药联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的临床应用。同时引入系统生物学方法,如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等多组学技术,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机理研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优势。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 肿瘤微环境调控大肠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基于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免疫和炎症细胞、髓源性细胞以及与肿瘤建立复杂交叉关系的细胞外基质、肿瘤组织代谢环境等揭示肿瘤转移的机制。从肿瘤微环境的生物学特征出发,探索肿瘤微环境与外泌体的相互作用;外泌体miRNAlncRNAcirRNA等信号载体增强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机制。围绕调控昼夜节律的核心调控因子如生物钟基因等,通过基因敲除鼠等技术手段,开展昼夜节律对肿瘤微环境、肿瘤代谢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 肠道菌群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调控作用机理研究

肠道菌群在调控宿主的生长、发育、营养代谢以及免疫稳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特别是大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呈现失调的状态,而肠道菌群失调能够通过影响肠道代谢、肠道稳态以及肠道免疫等方面促进或者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基于肠道微生态及宿主-细菌代谢互作,致力于寻找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特定肠道微生物或菌群结构,围绕肠道上皮细胞的稳态平衡、肠道菌群-宿主免疫以及菌群代谢产物等研究内容,揭示肠道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评价靶向特异性菌群防治大肠癌的效果分析,为未来利用肠道菌群预防、诊断和治疗肿瘤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3. 炎癌转变、腺瘤-腺癌序贯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

炎癌转变的机制研究已成为肿瘤基础领域研究新的热点与前沿,课题组致力于寻找炎癌转变的关键节点,以明确炎症性肠病-大肠癌炎癌转变机制。约80%的大肠癌起源于腺瘤,基于腺瘤-腺癌序贯发生模型筛选腺瘤异型增生大肠癌过程中潜在的关键基因与通路,为系统探索大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线索。并围绕中医药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干预炎癌转变机制途径、干预腺瘤-腺癌序贯发生的生物学进程等阐明中医药发挥防治肿瘤的作用机制。

4. 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前,中医药已成为大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中医药对大肠癌转移、复发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基于中医证候基础(湿热证、肾虚证等)及中医辩治开展中医药防治大肠癌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寻找中药复方、中药单药及中药活性成分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为解析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同时借助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及蛋白组学等方法探索不同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辩证提供中医现代化基础,提供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