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见容 研究员 博导
在武汉大学先后获药学学士学位和药物分析学硕士学位,之后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在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药学院Arthur Christopoulos院士课题组完成博士后训练,Monash University药学专业世界排名第二(QS2024)。
课题组长期聚焦于探索受体靶标的调控新机制及新药,综合应用SPR、BRET、临近标记等技术,率先揭示辣椒素受体TRPV1与SARM1形成抗炎复合物抑制肝纤维化的化学生物学新机制,在J Hepatol(IF = 26.8)发表通讯作者论文,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已发表SCI论文80余篇(19篇IF>10;h-index=28),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基金和国际交流基金,参与973计划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专项等;申请/授权专利14项。入选上海市白玉兰计划、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药理专委会青年委员、《Neuropharmacology and Therapy》杂志编委及及《中医药文化》杂志青年编委等。
代表性成果1、阐明辣椒素受体TRPV1与SARM1形成抗炎复合物缓解肝纤维化的新机制,该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辣椒素受体(TRPV1)不仅是辣椒活性成分辣椒素和毒蜘蛛多肽毒素等天然毒素的作用靶标,而且高良姜及吴茱萸等辛味中药中的吴茱萸碱等活性成分也是天然的TRPV1受体激动剂。为探索TRPV1在辛味中药疏肝解郁中的角色,阐明TRPV1调控肝纤维化中心环节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我们首先发现肝纤维化患者和小鼠模型中TRPV1受体显著下调,与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和HSC激活标志物呈负相关,抑制或敲除TRPV1受体可以促进HSC活化、加速肝纤维化进展,明确该作用主要通过TRPV1受体募集SARM1所介导。进一步结合分子模拟、质谱、CoIP、BRET、NanoBiT和SPR等方法,确证TRPV1需要将其N端锚蛋白重复结构域(ARD)结合到SARM1的TIR-His583结构域发挥抗炎、抑制HSC活化的化学生物学新机制,为抗肝纤维化药物开发提供新的潜在靶标。上述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研究论文,该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代表性成果2、阐明M胆碱受体M1亚型与蛇毒多肽MT7特异性识别的变构调控机制及受体SUMO化修饰机制,被Science引用。
解析迄今世界上M1胆碱受体亚型选择性最高的天然蛇毒MT7与M1胆碱受体特异性识别的分子机制;首先发现M1胆碱受体存在SUMO化修饰并明确其修饰位点,阐明该修饰对M1受体下游不同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相关成果为M1毒蕈碱型胆碱受体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最具潜力的靶标和新药研究提供重要的化学生物学依据,已发表Chem(IF=19.1)、Int J Mol Sci、J Mol Recogn、J Biomol Struct Dyn、Faseb J、CNS Neurosci Ther等系列论文,申请1项发明专利并获授权,成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研究结论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教授在Science发表的结构生物学论文所证实和引用,并获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资助开展蛇毒多肽MT7的转化研究。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JoAnn Trejo教授在药学权威综述期刊《Pharmacological Reviews》(IF=19.3)撰文进行评述,认为我们发现的M1胆碱受体SUMO化修饰是GPCR受体特殊修饰类型的重要范例,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年),深入开展信号偏好机制研究。
代表性成果3、发展SPR、ITC、BRET及临近标记等靶标互作分析技术应用于化学生物学研究和新药创制,合作发表15篇高水平论文(IF>10)。
建立国内领先、分析方法全面的SPR、ITC、BRET及临近标记等靶标互作分析技术平台,为药靶-分子互作及蛋白-蛋白互作的机制解析提供关键技术。合作单位包括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在Nat Chem Bi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Gut、Nat Communi、Adv Sci、Acta Pharm Sin B等高影响力杂志合作发表SCI论文30余篇(15篇IF>10)。同时,与恒瑞医药、复旦张江等研发企业合作推进药物研发,为多个抗体药的报批提供关键互作数据支持,其中抗肿瘤生物药(复旦张江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2017年1月获批临床试验批件,并于2019年3月转让。